女農討山誌閱讀心得
康淳菁960901
寶曰: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,勞動是最好的安眠藥。唯有行動能改造世界,而決心參與就是改變的開始!從你身邊可以參與的開始行動吧!──與您共勉!
花了3天細細品嚐梨山阿寶之女農討山誌!為了一個自己都沒把握的夢,她向天借膽,向人借錢…..她特別喜歡『討』這個字,因為有股剛強而不失謙卑的味道….在成為討山人之初,雖然源於惜護土地的理想,但在幾年的學習領悟當中,反而找到自己生活重心和憂心環境的平衡點…. 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,封面上如是寫著。
很是佩服與驚訝,現代年輕單身女人竟可以捨去台北都會絢爛歸於平淡,拋棄世間俗務,逕自簡裝來到梨山過著質樸簡約生活,並試圖還原天地風貌~挑戰復育林相艱難的任務!
本書記載了她在山上獨自耕種、收成,和每到颱風就看著果樹長大卻無法收成的天災慨嘆;每每在現實和功利世俗中與自我內心翻騰對戰,從筆記觀察疏通自我到深層的思考,找出和人和地的互動故事,雖然曾經因所碰到的人性江湖面曲折險詐,在短暫多空訴訟牽扯中令心智交纏糾結,但最終因同理心體解而鬆開人際間的挫傷,慈善圓融提振自己生命的經緯度。
她一個人曾經騎單車住帳篷在歐洲漫遊好幾個月,沿途寫生以賣自己的畫作維生;她一個人曾經獨自從從四川行經西藏、印度到尼泊爾,不搭飛機,卻搭長途公車,又捨公車,步行,買驢,騎驢,失驢,又買二手單車,騎車,推車,夜間睡人廊下,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到拉薩……期間長達一年半的自助旅行…這樣獨特的風格,也讓她找到瑞士籍的馬丁博士願意跨海往來;以行動力欣賞、愛慕、呵護支持她之心靈伴侶。
初到梨山時,為了實踐簡樸的生活,她搭著『犀牛』帳棚(學生時代和弟弟合購的陽春帳棚)住了一年,過著沒有電的生活,白天辛勤務農,夜晚點油燈照明….,天ㄚ~看到這~自己就舉白旗投降了…感動的觸動心靈,忍不住哭了….因為這熟悉的畫面是童年所經歷過的,但是若現在讓自己再回歸從前…是回不去了…..
不禁驚嘆疑惑:世上真的還有這樣的人?!看完書知道她吃了多少苦,受了多少委屈;她的市場遭遇…自己在市場長大,感同身受!但她的理想,用身體力行踏實,逐年去完成之堅忍意志,是自己無法企及的…,一雙吹直笛和刺繡的手,因為割草,種菜,剪枝,套袋,蓋竹屋,長出厚繭卻還自豪,現在~現在,更住在自建自築的獨特竹屋裡,寫作分享山中異趣甘苦談!一句話只能形容她是山野女達人!
高海拔山區的過度開發,一直是生態關懷者的隱憂,曾經身為國家公園的解說員,也曾經是個負重登高的愛山人,愈是感念自然山林所給的一切,愈是對這一切的衰變痛心難過。所以阿寶租下果園時,除了保留了原有果樹,並在空缺處或樹下植苗,由於苗木成熟長大需要數年時間,這期間她可以持續照顧果樹,收穫果實,待樹苗漸長就逐步縮減果樹,最後放棄經營和採收。
而水果的收益就用以支付地租,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,節餘的部份則積存下來,希望最後能將土地買下,用漸進有機的方式良善經營,把不適合再開發利用的山地(坡度過陡或鄰界水域的部份)還給森林;或租下更多的果園納入合理化經營,自已來做土地的有機管理者。
果然是大學中文系畢業!這本山林生活哲學書,除了記述了她討山的緣起與經歷,還附註解釋山林開發由來租借條例從早年優顧榮民和原住民,但至今卻變相經營典章;更回顧了其求學的成長過程,因著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工作,當過解說員,因著在國外自助旅行…因著這些經驗與歷練,讓她可以撐起對抗無數的挫折,在風雨中生信心。
很優的一本書,值得大家討論與珍藏;在人性檢視中也可以找到自己需要改觀的偏執心;推荐給大家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