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偶狂想曲~海派真厲害!
喜閱海派木偶戲發展足跡
【作者:佛陀紀念館 康淳菁】
在悠遠的中國戲劇史長河中,木偶戲流傳2000多年,歷來被諸多史家視為「百戲之祖」;木偶戲也是珍貴的民俗藝術非遺資產。
走過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廊道可發現寶,牆面27幅掛軸吊掛著圖文簡報,仔細一看,從歷史沿革從清代上海崇明島民間街頭「扁擔戲」開始,詳實記錄木偶特色內涵,將海派木偶戲,從萌芽蛻變、發展足跡脈絡、到木偶戲傳承,演出技藝等代表作品做精彩介紹,喜閱木偶文化變革演繹橫跨兩世紀。
海派是木偶戲的拓荒者,造就了輝煌時代的行家活力四射,1943年首演於巴黎大戲院的提線木偶「天鵝」,開啟新型木偶的創意改造。1960年《貓姑娘》首演;為上海木偶劇團建團,奠定往後各領風騷華年。江山代有人才輩出,根據上海老藝人的回憶,從繪製的模型縮圖,可看見50年代的木偶風情,珍貴的老照片,見證當代崛起的歷程,也鼓舞催生新建的上海木偶劇團,開創出突破性的表演藝術。
《鷸蚌相爭》、《哪吒神遇鈦星人》、《賣火柴的小女孩》、《春的暢想》等都曾博得盛況回響。《花木蘭》也跟上多媒體時代,以剪紙光影風格,帶動其他精髓節目,體現海派木偶戲另一輝煌。
受疫情影響,臺灣觀眾短時間還無法現場觀賞海派木偶戲的實物展件,但從圖文板中閱讀海派文化藝術,也是一種另類欣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