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

葫蘆工藝研習(社教館)



整理櫥櫃物品

看到烙鐵筆

想到當年跟龔老師學習葫蘆雕

買了全套工具和許多大小葫蘆

但每次拿起烙筆~

葫蘆就是破破破

於是中途退出~

呵呵~雖然沒藝術細胞

 但還是有拙品紀錄

偶爾回顧欣賞也是趣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葫蘆工藝研習後的認識與分享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康淳菁940714

94711~21日。共852小時。參與者含20位教職人員和10位社會人士(自己是其中一個),其間海棠颱風也來湊熱鬧和參訪高雄縣杉林鄉新庄國小葫蘆藝術館;讓生命中又多了很多第一次不一樣的體驗!

葫蘆的原名為瓠瓜,俗名叫做瓢瓜,雖然不是名貴的蔬果,但它隨意煮可都是美味的佳餚ㄛ,也是早期鄉村生活中簡便的碗、瓢、壺等代用品,若再經過巧思與加工,更可以作為精美的裝飾工藝品喲。葫蘆與其他瓜果比較,最大的特色,在於果皮乾燥之後會木質化,宛如最佳的天然木器,若將下半緣切掉,便可作為碗;中間對剖一半時,則形成兩片舀水的瓢;若保持原有形體,則是天然的瓶或壺具。因此生活應用的方式相當廣泛與普遍。

葫蘆除了是用途廣泛的器具,本身更具有多重的吉祥象徵意義,也是傳統鄉土藝術最普遍的題材表現來源,因為葫蘆與「福祿」的諧音相同,有的是取其中的「福」音作為象徵,所以葫蘆成為降瑞、接福的吉祥物;還有葫蘆是屬於瓜藤類的植物,往往枝藤蔓延、果實豐碩,從其生態的形象來看,正好與繁衍子孫、世代延綿的思想吻合,因此葫蘆又有祈求「多子多孫」寓意。

除此之外,葫蘆瓶可作為容器,常被隱喻為藥瓶或酒瓶,甚至具有不可思議的法術,故在神話小說或民間傳說故事中,葫蘆瓶成為醫聖、隱士或仙人的重要配件及法寶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          

葫蘆的可愛狀,以前停留腦際的印象是武俠劇中愛酒人士的佩帶物,但是在上過瓠藝之課研習後對它有不同的認識與喜愛!(當然荷包也投資不少)!現代工藝進步的今天,葫蘆經過龔老師的巧思設計與精雕細琢研究後,給了葫蘆新生命面貌呈現!並足以登藝術殿堂,成為大家觀賞的藝術品,也使得平凡的葫蘆展現更多元的奇特魅力。

感恩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:傳藝下鄉~「瓠藝之美-葫蘆工藝研習營」。感恩社會教育館承辦人員其間的辛苦和努力;感恩龔老師風趣幽默的另類引導學習法;讓我們可以很快融入瓠藝世界;感恩同學們的經驗和技能分享互動,提昇個人對藝術欣賞的視野!因為這是淳菁有生以來第一次的彩畫和雕塑創作呀!

葫蘆大師簡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龔一舫老師,高雄縣林園龔厝人,龔老師最早是從中國結領域和葫蘆結緣,而玲瓏有致的葫蘆,經過龔先生精心的栽培、雕刻後,也都有了不同凡響的藝術生命。不僅市面上難得一見,也是極為奇特的藝術品。曾多次代表國家至美國參加傳統藝術季展出,且將葫蘆藝術推展至國際舞臺;讓國內外藝術家跟進收藏和努力創作!

龔老師從事葫藝藝術創作二十餘年,作品大約可分為:葫蘆彩繪、烙燒、素雕、清刻、葫蘆燈、黏塑、匏塑、範製、染彩雕烙、金泊和勒紮等多種,並自創瓢雕墨分五色法的層次雕刻(在於顯現圖案層次及立體浮雕)。並有百年作品典藏展示分享~觀之卓實令人愛不釋手!

 

老師一方面發揚民間瓠藝的傳統技藝,另一方面尋求瓠藝的創新生機;給有興趣創作經營者一個工作新機會,不只勇於突破傳統瓠藝的限制,並徹底改變了以往我們對傳統葫蘆藝術的觀感與認識。
 

而為了葫蘆造型的改變,以作為創新的表現,直接從品種的改良上著手,從此親自栽種各式品種的瓠瓜,並在培植的過程中,選擇富於變化的造型,作為創作的材料。所以老師創作題材,也帶有濃厚的宗教情懷,佛陀、觀音、地藏、天王和飛天等神佛慈顏一一躍入他的葫蘆天地裡面了。

為了提倡瓠雕藝術,龔老師於八十五年受文建會之邀,指導高雄縣杉林鄉新庄村社區民眾及在校學生,徹底了解葫蘆種植到雕刻的過程,並全力推展瓠雕藝術,當地新庄國小也成立永久的葫蘆展覽館,期使該項技藝的傳承逐漸扎根,因此看在「葫蘆痴」龔老師的眼中,再多的辛苦都是欣慰值得的 。

平時老師喜歡唱歌(很好聽喔)遊山玩水、到處尋訪靈感,有時一件作品耗時一年半載才完成是常有的事,慢工出細活在此得到最佳詮釋!

而急性子的自我當好好反思:為何材料總是用得費的原因:就在欲速則不達中被自己破壞掉的呀!原來學習葫藝也練心!南無阿彌陀佛!

 

感謝龔老師對淳菁創作品的評選和講解
成果展分享自己學習的心得

 
經過20年再回顧
 
心得感想仍舊是感恩